2024年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从莫奈到苏拉热:51幅大师重量级原作走进清华艺博
发布时间:2017-5-10

  

展览现场

作为2017中法文化之春的开幕活动,2017年5月7日——8月31日,“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

展览共展出了51幅来自法国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西方现代经典绘画作品,所有作品都是首次在中国亮相。展览将通过库尔贝、莫奈、马蒂斯、毕加索、杜布菲、苏拉热等大师的真迹作品,以及许多中国艺术爱好者也许并不熟知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作品,还原1800年至1980年这180年以来欧洲艺术的发展脉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致辞

法国驻华大使MauriceGourdault-Montagne致辞

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工业文明的脚步改变了传统生活的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调整了人们观察自然的维度与角度;现代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使艺术从单纯反映客观世界升华为主观世界的感悟与表现。这一时期,西方艺术也经历了艺术风格的激变,展出作品涵盖了这一时期涌现的包括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抒情和几何抽象主义等艺术运动及流派。

展览按照时间和风格划分为了六个部分,参观者可以欣赏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感受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印象主义与野兽派:对风景的新感知

受到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19世纪初期英国风景画的影响,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们转向了自身周围的环境,更倾向于直接观察和接触自然。

正如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家古斯塔夫·库尔贝所说,“自然的美胜于艺术家能想到的一切”。作为对工业化及法国自然景观再发现的回应,古老宏伟的森林成为备受青睐的主题。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让-弗朗索瓦·米勒和泰奥多尔·卢梭在枫丹白露的森林里聚集,并成立了风景画家的“巴比松画派”。

克劳德·莫奈 《睡莲》1907年

莫奈等印象画家掀起了绘画实践的革命,他们关注稍纵即逝的自然光线和色彩变化,创新性地描绘出事物变化的、运动的形象。本次展出的克劳德·莫奈的《睡莲》,是其250幅睡莲系列中唯有的4幅圆形画之一,表现出莫奈对日本建筑和艺术中圆形开阔元素的兴趣,以及日式创作风格的重要原则:拒绝透视,抛弃水平面,开扩空间等。这一作品是由1918至1920年这三年的圣艾蒂安养老院收入款项所购(15000法郎),是法国圣艾蒂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亨利·马蒂斯《贝勒岛的城堡》1896年

古斯塔夫·库尔贝 《田园景色-古老风景》约1840

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坚持自己对“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主张,创造了画作《贝勒岛的城堡》,该作品为亨利•马蒂斯转型时期的画作,在此之后他开始对形状和色彩进行极端简化。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田园景色/古老风景》让人感受到此时现实主义艺术家对“风景”主题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和保罗·西涅克一样,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使用分割法,结合视觉领域的科学发展,在画布上尽可能呈现真实的风景。

展览现场

象征主义:人物与肖像

在古典艺术中,肖像画是对人物客观及忠实地再现,旨在将有身份地位的模特形象记录到画布上。加布里埃尔·蒂尔、查尔斯·毛林的无名肖像以及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的肖像,揭示了建立在分析、研究和诠释基础上的绘画技术。

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 《穿白裙的女人》1886年

莫里斯·德尼 《领圣餐者》1907年

阿方斯·奥斯伯特和亚历山大·塞昂的象征主义作品反对自然主义,饱含寓意且富于想象力的,随意色彩的使用加强了作品的梦幻之感,象征主义艺术家往往用比喻来回应现实。塞昂在《俄耳浦斯的里拉琴》作品中参考了关于俄耳浦斯的美丽神话传说后,在里拉琴上画出了俄耳浦斯的脸。

观众拍摄作品

从立体主义革命到纯粹主义

早在1908年,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就向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绘画准则发起了挑战。他们致将现实分解为几何切面,打破焦点透视法,并试图创造出比物体外观更客观的形象。

立体主义画家路易斯·马尔库斯经常回顾静物画的传统,关注日常生活的简单物品和对象的造型美。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在《风景,房屋》中,融合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技法。这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毕加索的几幅画作。在毕加索1944年捐赠给圣艾蒂安市的《静物:水罐、杯子和橙子》中,毕加索通过几何形式的穿插与分割,将所有的物体和背景统一在一个抽象的环境里,没有光影、没有焦点透视地压缩在仅属于绘画本身的二维平面内。

巴勃罗·毕加索 《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33 x41cm1944年

阿梅代·奥占芳 《纯粹主义者静物》1921年

始于1918年的纯粹主义运动捍卫根植于现实中的艺术,纯粹主义艺术家试图创造一种更加讲究秩序、精确、恒定并且纯粹的艺术,这“纯粹”便体现在其精简的形式语汇和系统化的造型设计中。西班牙艺术家华金·托雷斯-加西亚与毕加索同时代,他通过几何图形再现象征符号,创作出更为平面的绘画。阿梅德·奥占芳的绘画充分体现出了纯粹主义的艺术主张,在他的作品《纯粹主义者静物》里,水平线与垂直线的构成关系、规律的曲线变化和严谨和谐的色彩搭配体现了“纯粹”的美感,这是一种出于高度节制的美。

展览现场

超现实主义:梦境与无意识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后,安德烈·布雷东在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倡导的“绝对无意识”,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出发,引领了超现实主义艺术,艺术家们从潜意识和梦境出发来创作出荒诞的画面。

伊夫·唐吉 《手与手套》1946年

维克多·布罗纳 《客观的主观性》1952年

在马松的《狩猎麋鹿》中,简洁流畅的线条转变为一种越来越隐喻的形象,以探索无意识的现象。作为“梦境的探索者”,伊夫·唐吉通过某种绝对的视觉效果将梦境和幻象展现在画布上。他的《手与手套》让人们看到了“具体的非理性”的图像:一个不连续的风景,布满了光滑且坚硬的地质元素,外观呈生物形态,让人联想到一个石化的世界,其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水和风所侵蚀。维克多·布罗纳的作品则因其造型的多样性和非凡的创造性脱颖而出。

展览现场

回归物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破灭后,许多创作者开始追寻其起因和核心价值。1935年,在作品《绘画G.G.(石块)》中,阿尔贝托·马涅利使用了未经加工的黄麻画布,由此艺术家对原始和实用材料开始兴起。罗歇·比西埃专注于中世纪的启示,将注意力转移到蛋彩画和壁画。让-米歇尔·阿特朗则受诗歌和哲学的启发,开始研究自然的基本力量,他的表达带着原始主义倾向。

阿尔贝托·马涅利 《绘画G.G. (石块)》1935年

奥古斯特·赫尔本 《星期四》1950年

让·杜布菲 《虚幻的风景》1963年

在肌理学系列中,让·杜布菲引发了矫饰主义的幻想。在20世纪50年代,《虚幻的风景》这件作品标志着杜布菲从当时流行的抽象风景画中抽离,这种对大地的关注将绘画简化到细碎却引人入胜的物质性上,并伴随着对非文化艺术形式的反思,诸如域外艺术和儿童艺术,不墨守成规者和疯狂的人。其中用不间断的线条联结成各形状并无限延伸,图形之间互相缠绕并在画面中扩散,“恢复了连续的没有差异的宇宙”。

观众欣赏作品

在具象与抽象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通过逐渐摒弃绘画的具体主题,欧洲艺术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抽象艺术还是非再现性艺术,艺术家以最基本的色彩、线条和几何图案将想法和感受转至画布上,几何抽象艺术成为人们寻找纯粹的通道。

阿尔贝托·马涅利处于具象与抽象争论的中心,在《乡村》中,现实清晰可辩,但它遵从某种形式上的规则,优先考虑构成和结构,通过对色彩的精确考虑,使其符合“材料用量的准确性”。奥古斯特·赫尔本的《星期四》表现了如何用绘画呈现视觉符号系统,并创建一个识别形状和颜色的连贯表达方式。塞萨尔·多梅拉作为荷兰风格派运动的关键人物,他的画作《新造型主义作品5-1号》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彰示了这一流派拒绝使用具象元素的抽象质朴精神。

皮埃尔·苏拉热 《1979年6月19日画作》1979年

作为法国抽象艺术的关键人物,苏拉热擅长运用黑色,他的画被誉为“将黑色从黑暗之中解放出来”。此次展出的作品《1979年6月19日画作》是画家的又一部“黑色交响曲”,表面被分为三个同宽的水平部分,并通过角落留白的米色画布进行节奏划分。刮刀的划痕打乱了水平条纹的规则纹路,露出叠加的分层,部分还带着光亮。苏拉热将其绘画定义为“诗意的瞬间”,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将创作日期作为标题。苏拉热将绘画的表面处理为光线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他对光线表面更多的是采用“雕刻”而非绘画的方式。

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接受采访

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谈到:“本次展览是自清华艺博开馆以来,经过‘对话达·芬奇’特展和‘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之后的第三个西方大师经典作品展。想要将更多西方大师作品带给国内的观众,也是对‘更国际,更人文,更创新’的发展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希望通过西方近两百年西方绘画作品,让中国观众更好的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变迁。”

策展人玛蒂娜·穆赫-丹瑟接受采访

策展人玛蒂娜·穆赫-丹瑟说道:“今年正值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本次展览可以说开启了纪念活动的序幕。展览题为西方现代绘画之路,因此我们在布展的时候也将展览现场布置成一条绘画之路,观者可以在此穿梭于时空之中,徜徉在不同时期的绘画流派之间。展出的不仅仅是法国绘画史上的大师级作品,我们还带来了在绘画史整个历史长河中法国一些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艺术作品。正是在这些所有艺术家的一同推动之下,法国的艺术才能真正走上绘画的现代之路。”

展览参观路线遵循着时代的脚步,引领参观者沿着“西方现代绘画之路”不断前行,从古典时期末期开始,走过现代,再走到当代。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不仅仅向观众展示了它们背后的艺术运动与流派,更重要的是,它们展示了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艺术史循环更迭历程中一个个关键的节点,并展示了在这些节点上艺术家们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思维观点与精神走向。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来源:艺术中国)

 

关于我们 | 诚邀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商务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主辦單位:中國徐悲鴻畫院 郵箱:qwa988@126.com  

   國际域名:www.xu-beihong.com www.yishu98.com 

总访问量:204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