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蒙娜丽莎》到底美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7-5-10

法国卢浮宫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永远拥有最多的观赏者。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最多话题性的绘画作品之一,

《蒙娜丽莎》在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中

具有无穷无尽的神秘感和难以言说的魅力。

但如果你是一个不太懂艺术的普通人,

该如何看懂《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究竟美在哪里?

  

达·芬奇 《 蒙娜丽莎》(约1503—1505),板上油画,77×53.5厘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纯正” 》

作者:丁宁

达芬奇创作的绘画数量并不多,而且不少都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是都具有惊人的新意和似乎无限的影响力。

达芬奇留存于世的作品并不太多,但是每一件差不多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力作。

/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或许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绘画。

曾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激发过无数的诗歌、绘画、雕塑和小说的创作。

不过,它其实是一幅没有完成的作品,因而也就成了没有按时提交给赞助人的委托件。确实,画家为此画付出了特别的努力。

据说,在画的过程中,为了让画中人不至于显得沉闷和乏味,画家请了乐师演奏愉快的曲调,还用俏皮话来逗她,使得她不至于显出肖像画中那种难免的忧郁神情。结果,此画显得如此甜蜜和愉悦,以至于让人情不自禁地觉得内中充满了“神性”。

在画中,她如此平静地看着我们,温柔的眼神占据了我们的视线。她的表情难以名状,使人神往而又难以捉摸。不过, 在其凝神注视的神态中,我们可以察觉到一种新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此画让许多早先的画像显得僵硬和矫揉造作。无怪乎瓦萨里在《名艺术家传》一书中如此忘情地写道:

任何想要看一看艺术究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仿自然的人,或许看一看这一头像就可以了,她的所有微妙细节都得到了忠实的再现。她的双眸明亮而又温润……睫毛和眉毛再现得一丝不苟,而梳向两边的头发仿佛是从皮肤里长出来的……红润可爱的嘴唇与活生生的脸颊连成一体,好像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有血有肉。急切地看着她的喉咙下的凹陷处的人一定会想象自己看到了脉搏的跳动。这是艺术的奇迹。

画中的背景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就像在《岩下圣母》一画中一样,画家对岩石和流水流露了无限浓厚的兴趣。不过细心的观者会发现,这一风景其实是颇“写意”的,因为人们很难将右边的风景和左边的风景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两边的地平线不一般高,右边的偏高,而左边的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片风景里,画家引入了大气透视的描绘。

画中的许多细节令人印象至深。例如,蒙娜丽莎的手处在一种优雅而又放松的姿态。

有一点应该提到,画中的蒙娜丽莎是没有眉毛的。根据研究者的分析,剃眉毛是当时的一种时尚,沃尔夫林在其《古典艺术》一书中就是采纳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这又似乎太不可信的。因为,在达芬奇之后的画家的素描临本中的蒙娜丽莎却明明是有眉毛的,拉斐尔的一幅素描就是如此。所以,很可能这不是达芬奇有意为之或者是作品未完成的一个痕迹,而是因为在17世纪的清洗中将画家画在已干颜料上的眉毛(作为最后的一笔)清洗掉了。修复者用了不合适的溶剂,却将杰作的一部分永远地毁了!同样,今天人们在原作上所见到了过度的绿色调也是过分的、不恰当的修复所酿成的一种后果。

蒙娜丽莎启发了后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 岩下圣母 /

画家其实不止一次地画过《岩下圣母》。

最为著名的有两幅,较早的一幅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作品,另一幅则存于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后者因为有一些16世纪的痕迹(譬如较大的形象、极为肯定的明暗画法以及画蛇添足的光环等),怀疑有后来者参与的成分。

所以,巴黎卢浮宫中的这一幅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达·芬奇 《岩下圣母》(1483—1486),布上油画,199×122厘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他对作品的构图精心构思了很长的时间,同时又似乎不愿意画完作品似的——这在后来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画家是在米兰画这幅画的。此画原是一礼拜堂的祭坛画中间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画面。

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第一次成功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画中既没有宝座,也没有建筑物的构架,因而空间的参照完全是由一个岩穴来确定的。在这一岩穴上,画家显然花了极大的心血,一方面是让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另一方面让在远处的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叶子来装点它,仿佛是从雾蒙蒙的金色阳光中显出来的。

这和传统的圣母的描绘是大相径庭的。圣母优雅而又温馨的形象就处在这样的氛围里,她娴雅的姿态和合乎理想美的脸容是画家的精心构思的结果,也见于后来的不少作品中,包括《蒙娜丽莎》。天使笑意盈盈的脸和粉扑扑的圣婴与施洗约翰更是平添了令人难忘的人情味。同样,为了这幅作品,达芬奇画了许多草图,逐渐地达到了最后的表现效果。

/ 最后的晚餐 /

《最后的晚餐》是丰碑式的作品。

画中的描绘确实是《圣经》中所记录的十分重要而又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人们可以在《新约》的四篇“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基督和十二门徒到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他们用最后一次晚餐。此时,基督知道自己被捕并离开世界的这一刻就要来到,他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犹大问:“是我吗?”耶稣就说:“你说的。” 此时出现了一种可以想见的骚动。

不少画家画过这类题材,但是,达芬奇的画笔不仅超过了前人,而且事实上也罕有人再能超过他。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湿壁画,460×880厘米,米兰圣母感恩修道院餐厅

《最后的晚餐》第一次让所有的人全部面对观者的方向。

其中的人物从左至右分别为:巴多罗买(忍不住站起来)、小雅各(向中间指去)、安得烈(震惊地举起双手)、犹大(恐惧而不由自主地向后倾,左手在桌上张开,右手则紧紧拽住他出卖基督而获得的一袋银币)、彼得(左手放在约翰的肩上,右手则拿着一把餐刀,令人想起后来他挥舞着刀不让人逮捕基督并割了侍从耳朵的反应)、约翰(靠着彼得晕了过去)、基督(摊开双手,头微微左侧,显出无可挽回和悲悯的神情)、多马(竖起一个手指,意思可能是说:“真有这么一个人?”)、大雅各(撑开双臂时由于慌张而碰翻了杯子)、腓力(双手放在胸前,似乎是一种表白:“绝不可能是我呀!”)、马太(手伸向基督的方向,好像在说:“真的有这件事?”)、犹得(倾耳在听最右边的西门的话)、西门(摊着双手,仿佛在对犹得说:“这是怎么回事啊?”)。

画中的形象除中央的基督外,其余的均三人一组,共四组,相互之间既有呼应,但又互不雷同。基督因为中间的窗户的亮光的衬托显得最为突出,而窗户上的弧形装饰线仿佛就是金色的光环。

除了符合宗教经典的那种人的性格与道德的冲突之外,事实上画家充分地表现了复杂的人性及其因人而异的差别,将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细致入微。据说,为了画好这幅画,达芬奇经常冥思苦想,偶尔才添上几笔。尤其是为了画出一个卑鄙的犹大,艺术家常常去闹市或罪犯出没的地方,以便捕捉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脸容。修道院的院长曾经告画家的状,称其无所事事,不花力气画画。达芬奇就把他的头放在了犹大的身上。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勇气可见一斑。

- 版权信息 -

作者:丁宁

编辑:守拙堂陈峤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西方美术史》

《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我们 | 诚邀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商务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主辦單位:中國徐悲鴻畫院 郵箱:qwa988@126.com  

   國际域名:www.xu-beihong.com www.yishu98.com 

总访问量:198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