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9月19日,由北京市侨联主办的华侨华人艺术家中秋音乐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届时一齐上阵,献歌全球华人团圆夜——这将是一曲唱响海内外的华人之声。
怀揣梦想,筚路蓝缕
无论是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世界瞩目的聚光灯下都有华人的身影。但人们在赞誉华人歌唱家的成就时,常会遗忘每个成功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
已是挪威国家歌剧院终身演员的蔡大生有一个铭记终生的励志故事。30岁时,他怀揣着200美元和一本《英语900句》参加瑞典歌剧院的音乐考试。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使他每天以冷水就面包度日。盘缠花完了,他就到警察局求助,警察给他买了一份盒饭。作为感谢,他唱了一首《我的太阳》,技惊四座……那段时间他天天去警局蹭饭唱歌,和警察们成为了好朋友,撑过那段时间,顺利通过了音乐考试。蔡大生说:“我要感谢我的音乐梦,这让我有了勇气,赢得了人们的帮助。”
大都会歌剧院的华人歌唱家田浩江年轻时是北京锅炉厂的钣金工。执著于音乐梦想,他漂洋渡海求学丹佛大学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为了赚钱补贴学习,食堂洗碗工、房间临时工、图书管理员、餐厅钢琴师等不起眼的兼职他都做过。学成之后,先后联系了8个经纪人,才得到去大都会歌剧院试唱的机会,结果一举成功。“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一个歌剧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教会我去感恩生命,歌颂生命。”田浩江谈及个人奋斗史动容地说。
海外镀金,渐成坦途
旅居海外学习唱歌,既要适应西方歌唱界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也要面临歌唱行业学习时间长、经济回报慢的特殊性,同时还要面对海内外社会和文化的诸多差异。这些叠加起来的问题,对于华人歌唱家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因此,华人歌唱家的群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集群特征——严谨细致、理想执著、吃苦耐劳和虚心宽容。
“在国外学习声乐,就像一个老外先学习京剧,然后去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一样。”瑞士苏黎世歌剧院的华人歌唱家郭森说,“3个字,不容易。”一方面需要百分之百完成剧场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得以百分之百的状态投入。每场演出,如果一个音不准,唱坏一场,都可能马上影响到自己与院方的合作,甚至失业。“我有时候在想,干脆睡到剧院里算啦!”郭森自嘲道。
海外经历固然是五味杂陈的,但事实上,兼有国内学习生活和国际大师点拨的“成长履历”,已成为华人歌唱家群体越来越流行的趋势。随着国内外音乐艺术交流合作的加深,中国音乐界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国际化,除了海外求学渠道拓宽以外,也常有“伯乐”来中国寻“千里马”,并悉心培养。一些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坦承,中国音乐界有很多好苗子,如果有良好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家梦国梦,永记故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歌唱家从国际知名剧院踏上了回国路。作为华人,一方面,他们更追求中国观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割舍不下的是浓郁的中国情结。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蔡大生心中,“中国人”是他一生的烙印。在国外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外国名字。他也拒绝染发,如有歌剧演出需要,就带上金黄色的假发。“我天生黑发,要保持中国人的本色。”
事实上,中国日新月异,也赋予了华人歌唱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歌唱家,赶上国家大剧院建成,搞国际化运营。”女高音歌唱家和慧说。
近年来,中国兴建起了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一批国际一流音乐厅和歌剧院,歌唱环境和硬件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同时,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歌剧市场出现了发展滞后的疲态,不单华人歌唱家积极回中国开拓事业,众多外国歌唱家也开始重视在中国的发展。对华人歌唱家来说,故园乡土,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全新舞台,也是自己永恒的眷恋。
总访问量:20437200 |